狂赚114%却亏了?万家基金指数业务狂飙后遗症爆发主动产品还拖后腿爱体育- 爱体育官方网站- APP下载
2025-10-16爱体育,爱体育官方网站,爱体育APP下载
当万家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以114.01%的年内回报率登顶全市场基金收益榜时,外界一度将其视为万家基金指数业务“王者归来”的标志性成果。然而,剥开业绩光环,这只“冠军基金”高达52%的超额亏损、近半数指数产品跟踪失效的现状,以及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持续低迷,无不暴露这家公司在业务狂飙背后的运营隐患与投研短板,昔日“指数先锋”的复兴之路,正陷入一场由扩张野心引发的信任危机。
作为2025年基金市场的“黑马”,万家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的业绩曲线%,到今年三季度末以翻倍收益领跑全市场,看似逆袭的背后,并非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,而是一场“踩对风口”的偶然。
时间回溯至2024年9月,该基金上市恰逢A股“924行情”前夕。彼时市场仍处熊市氛围,基金管理团队选择暂缓建仓,却未能预判随后的市场反弹。当“924行情”突袭,这只基金因近乎空仓完全错失上涨窗口,直到10月10日才启动建仓——此时其跟踪的基准指数已上涨近27个百分点,初始差距直接导致基金长期陷入超额亏损,累计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超52个百分点。
对于被动型ETF而言,“跟踪指数”是核心使命,52%的负向跟踪误差在行业内极为罕见。业内人士指出,ETF建仓通常需在上市后1-3个月内完成,万家基金此次“空仓避市”的操作,既违背了被动投资的基本原则,也暴露了其对市场趋势判断的失准与风控流程的缺位。而今年创新药板块的爆发式行情,恰好为这场运营失误“遮丑”,让“冠军基金”沦为一场依赖运气的偶然,而非专业能力的必然。
万家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的问题并非个例,而是万家基金指数业务扩张失控的缩影。自2022年6月重启被动指数业务以来,万家基金开启了“狂飙模式”:2023年成立14只指数基金,2024年增至22只,2025年至今已成立7只。短短两年多时间,其指数基金数量从15只激增至58只,43只新产品的密集发行,看似彰显了公司发力指数业务的决心,实则埋下了运营能力跟不上扩张速度的隐患。
国泰君安证券最新数据显示,万家基金旗下58只成立超3个月的指数基金中,28只在最近一个季度的超额收益为负,意味着近半数产品未能完成“跟踪指数”的基础任务。其中,万家北证50成份指数A近一年超额亏损9.16%,万家中证软件服务ETF联接A近一年超额亏损5.44%,无论是聚焦热门赛道还是覆盖宽基指数,跟踪失效已成为普遍现象。
被动指数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“精准跟踪”,而万家基金的大规模扩张,显然稀释了运营资源。有业内人士分析,指数基金的管理需要成熟的交易执行体系、实时的指数调整应对机制,以及严格的风控流程。万家基金短期内快速铺量,可能导致中后台团队人手不足、系统支持不到位,进而出现建仓时机误判、调仓不及时等问题,最终反映在产品的跟踪误差上。这种“重发行、轻运营”的模式,不仅损害投资者利益,更透支了公司在指数领域的品牌信任。
如果说指数业务的问题暴露了运营执行能力的不足,那么主动管理型基金的长期低迷,则直指万家基金投研体系的短板。在医药板块去年以来的牛市行情中,万家基金旗下多只医药主题基金却集体“失聪”,沦为业绩“拖油瓶”。
成立超五年的万家健康产业基金,堪称主动管理业务的“反面典型”。截至今年三季度末,该基金累计亏损达25.60%,近3年收益-24.34%,跑输基准超49个百分点,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垫底;即便在今年医药板块回暖的背景下,其近1年仍亏损5.57%。业绩的持续低迷直接导致投资者用脚投票,基金份额从巅峰时期的13亿元断崖式缩水至1363万元,萎缩幅度高达99%,近乎沦为“迷你基”。
另一只医药主题基金万家医药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A,表现虽略优于万家健康产业基金,但仍未达预期。其成立以来虽跑赢基准,却大幅跑输沪深300指数20个百分点,今年以来的收益更是落后同门“冠军”港股创新药ETF超70个百分点。在同一市场环境下,主动产品与被动产品的业绩差距如此悬殊,足以说明万家基金在主动投研领域的薄弱——既未能把握板块轮动节奏,也缺乏精准选股能力,投研团队的专业水平与市场洞察力亟待提升。
回溯万家基金的历史,其前身天同基金曾是中国基金业的“指数先锋”。2002年成立时,天同基金便定位为国内首家专注指数化投资的专业机构,意图效仿美国领航集团(Vanguard);2003年推出的“天同上证180指数基金”,更是A股市场首只完全复制指数的标准化产品,前瞻性的战略一度让其成为行业焦点。然而,这场早期探索最终以战略收缩告终,指数业务陷入多年沉寂。
2022年重启指数业务,本是万家基金重拾“先锋”荣光的契机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公司显然陷入了“重规模、轻质量”的误区:以远超自身运营能力的速度扩张产品矩阵,用数量堆砌“战略重视”的假象,却忽视了被动投资的核心——运营稳定性与跟踪精准度,也未能补齐主动投研的短板。
如今,登顶年度收益榜的创新药ETF,非但没有成为万家基金复兴的“功勋章”,反而成了一面“照妖镜”,照出其业务扩张中的急功近利与基础能力的薄弱。对于万家基金而言,若不能及时停下狂飙的脚步,补齐运营风控与投研能力的短板,理顺规模与质量的关系,这场声势浩大的“指数复兴”,或许只会重蹈昔日战略收缩的覆辙,成为基金业又一个“野心难圆”的遗憾。而对于投资者来说,在“冠军基金”的光环面前,更需警惕其背后隐藏的运营风险,避免为基金公司的失误买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