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体育- 爱体育官方网站- APP下载冰场上的“铁人”教练王凤祥:他用30年帮一批批孩子“滑”向世界 致敬教师

2025-09-14

  爱体育,爱体育官方网站,爱体育APP下载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新建小学体育教师兼速滑教练。先后获得黑龙江省模范教师、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先进工作者、省优秀教练员、七台河市“感动人民十大教师”、优秀员等荣誉。

  清晨6点,零下30度的黑龙江省七台河市,新建小学体育教师王凤祥准时出现在操场中心围起来的冰场上,巡视、清障,速滑队员一一到来的间隙,王凤祥忙着做好各种准备工作。队员到齐后,戴护具、热身,新建小学操场上空就响起了“唰唰唰”的滑冰声。

  冬去冬来,学生一茬茬毕业,王凤祥就这样守着“冰田”,一圈圈、一轮轮地陪着学生滑了30年。

  在新建小学教学楼一层校史馆的一个柜子里,摆放着铝制饭盒、铁制洗脸盆等盛水工具。原来,当年因为没有自来水,师生就用这些简易工具在学校附近的红卫河取水,用方形饭盒制成一块块冰砖铺在操场上,再用脸盆泼水到缝隙里,最终冻成一个冰场。

  聊起当年的情景,记忆的闸门在王凤祥脑海中再次打开,那些遥远又艰苦的场景一一浮现……

  1995年,从黑龙江省体校速滑专业毕业的王凤祥来到新建小学担任体育教师。作为传统体育项目,短道速滑是新建小学的优势。但那时的新建小学因地处塌陷区,学校操场落差较大,没有冰场师生只能去滑“野冰”。为了解决冰场的问题,王凤祥和同事一车一车推来沙石,一锹一锹平整地面,开辟出一块适合浇冰场的场地。

  场地有了,因为没有自来水,王凤祥趁没有上冻就早早在河边挖好一个蓄水池。浇冰场时没有水泵,他就和学生凿开蓄水池的冰面,用盆、桶一次次地运,冰场小有模样,但这样不是一次成型的冰场冰面不平,学生辛苦耗时又长。

  为了尽快浇出合格的冰场,王凤祥托人借来一台水泵。因为距离较远且白天学校门前车来车往,输水管经常被过往的车辆压裂,浇冰只能在晚上进行。王凤祥索性把行李搬到学校,每晚11点准时披上大衣,穿上水靴,拉出水管,连好水泵。

  冬季夜里的东北大地冷得人骨头疼,实在冻得受不了了,王凤祥就在学校和红卫河之间来回跑。担心水管冻裂,他还要不停地上下拖动水泵和敲打水管的连接处。

  那个时候,新建小学现任校长王岗与王凤祥因为都是体育教师又年龄相仿,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任教但工作之余总在一起聊天,他就亲眼看见好友因拖拽水泵三次落水的情景。

  “那样一个铁疙瘩,上下拖拽很费力气。”想起当时的艰难,王岗仍然不能平静。上来后衣服很快就冻成硬壳,脱也脱不下来,只好拿着棍子使劲敲碎冰碴再拿到火上烤。

  王凤祥印象里,那件大棉袄总是湿漉漉地搭在门卫室的热炕上,湿了又晾、干了又湿。

  看着越结越厚的冰面,看着面积不断扩大的冰场,王凤祥忘记了苦和累。当时浇好一个冰场,王凤祥要在学校守10天。“想象着学生在冰场上酣畅淋漓地滑动时,一切都是值得的。”这是他坚持的动力,也是在给自己不断打气。

  七台河市盛产煤,一晚上冰场上就落一层灰,再加上学生的冰刀滑出的冰沫子,王凤祥还要和同事用铁桶装满一吨水,每天浇两个小时进行维护……直到2014年新建小学搬入新校区,浇冰的工作才有所改善。但为给学生营造优质的冰上环境,每年冬季全校男教师都会晚上吃住在学校集中浇冰场,王凤祥和同事研究出“喷洒挂冰”的浇冰方法,在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下,每间隔2小时用自来水管喷洒一次,冻一层浇一层,一宿就能浇6—7层,两个晚上就能浇成室外高标准冰上训练场。不过黑龙江太过寒冷,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因冻结会产生波纹,王凤祥和同事还要拿着铲子无数次铲平。

  当外地同行看到长56米、宽26米,四角呈圆弧状,冰面质地均匀且平整光滑,冰场四周还配有坚固围挡的冰场时,难掩钦佩。这样的场地建设也成为许多学校取经学习的样本。

  因长时间受凉,王凤祥患上了风湿、关节炎和腰椎间盘突出。“疼痛时我就咬牙挺着,实在挺不住就背靠桌子顶一会儿,然后接着训练。”同事赵宏宇说,无论在教室还是在办公室,只要往操场看,总能见到王老师的身影,他就是冰场上的“铁人”。

  2012年初,国家队运动员刘秋宏和队友一起获得短道速滑世锦赛3000米接力第一名,载誉回母校见到王凤祥,刘秋宏远远地喊一声“老师”,紧跑几步抱住恩师。王凤祥激动得面泛红晕,手足无措。

  当年那个在冰上站都站不稳的小女孩已长成漂亮的大姑娘,还成了世界冠军,王凤祥心中无比欣慰。

  弯道是短道速滑难啃的硬骨头,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方法后不停地练习,而日复一日的训练也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。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,王凤祥设计了叫号、城堡、夺红旗等游戏,通过梯格、平衡球、布带等让学生在玩中学、学中玩,既掌握了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,也激发了兴趣。

  “他的腰和腿不好,有时候疼得直不起身,但仍坚持给我们做示范动作。为了让训练不枯燥,‘城堡’游戏里我们在三城之间来回穿梭,‘瘸子踹’时得单脚保持平衡,玩着玩着我们的灵活性和专注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。”今年毕业的单若涵分享着平日训练里的点滴。

  王凤祥是一个严厉的教练。在指导队员训练时,他对每个动作都不厌其烦地示范、纠正、讲解,直到学生熟练掌握。但他也有自己的独特方法,会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和详细计划,设计小螺旋、8字滑、眼镜滑等训练形式,提高学生的冰上技术。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,他还创编了校本课程《速滑》,这些都是学生毕业多年后还津津乐道的地方。

  让刘秋宏印象深刻的是,王凤祥曾带队员去家里看冬奥比赛,还拿很多好吃的。“有一回上冰,别的队员进屋休息了,我想再多练一会儿,王教练就在外面一直挨冻,给我单独加练”。

  一次,上冰训练的队员王一帆在弯道处脚踩到了标志块,踝骨疼痛难忍。王凤祥立即背起他打车送往医院。由于孩子的家境贫困,付不起医药费,王凤祥就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为孩子缴医药费并买了一些营养品,希望孩子早日康复。

  谈起王凤祥,王岗既心疼又佩服,“他有件破旧的蓝色羽绒服穿了将近20年,无论在哪里离很远就能认出来。为了方便给学生做示范动作,无论天多冷他都只穿短款羽绒服”。

  无冰期训练是速滑运动员取得成绩的前提和保证。王凤祥和同事在无冰期抓好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,加大了专项技术训练力度。他们用板带进行牵引弯道压步练习,解决弯道模拟交替蹬冰技术,还利用滑轮对队员进行弯道滑行练习。

  “每轻盈地滑过一个弯道,风会在耳边对我说‘你滑得很好’,我就会觉得王老师教我的那些技术真酷。”五年级短道速滑队员孙嘉莹说。

  因为训练过于辛苦,入选短道速滑队的刘秋宏还当过“逃兵”。“当年学校有两个门,为了躲避王教练,怕他和校长劝我回去训练,我不敢从正门走,每天都从小门进出。”刘秋宏回忆,好在王教练没放弃她,还特意跑去找她爷爷,夸她是个好苗子,“我小时候经常生病,王教练跟我爷爷说,练滑冰能让身体素质更好、提高免疫力,后来爷爷就同意让我继续练了。”

  平时,孩子们训练起早贪黑,家远的孩子有时会吃不上早饭,王凤祥就自掏腰包买来饼干、面包、火腿肠。冬季天黑得早,室外上冰训练有时持续到很晚,王凤祥就把路远的孩子一个一个送回家。

  有一年,队员张咪在省市比赛中连续取得好成绩,入选市短道速滑队驻哈尔滨重点班。结果因为家里凑不够伙食费不能去训练,在教室门口抹眼泪。王凤祥一再追问清楚原因后,摸着她的头安慰道:“别怕,有我在你一定能去哈尔滨。”当王凤祥将筹措的2000元交给家长时,张咪高兴地跳起来:“老师,我一定要拿到金牌,把它挂到您的脖子上……”

  王凤祥从10岁开始滑冰,却一直没能实现当世界冠军的梦想。做教师后,他立志让自己的冠军梦在学生身上变成现实。

  今年暑假,孙嘉莹小学毕业选择升入初中,而不是去短道速滑学校走专业路线。这多少会让王凤祥心里纠结:一个好苗子却没有选择滑冰。但他很快便释然了,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,未来的人生不是必须限制在冰场上。

  在平时训练时,体能房里总是飘着王凤祥的声音,“膝盖再弯一点,重心别飘”!他手里掐着秒表,谁的摆臂幅度差半寸、谁的蹬地角度偏了几度都记在心中,转头就一一指点出来并示范正确动作。王凤祥鼓励学生要敢争敢抢、做事要争第一。“王老师虽然很严厉,但他也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习成绩提上去。”孙嘉莹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

  新建小学从1985年开始推广短道速滑,如今全校550名学生已实现全员上冰。王凤祥和同事探索“学习、训练两不误”培养模式,让家长切实看到孩子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学业也能稳步发展。学校组织滑得好的运动员参加省、市级速滑赛事,让他们在竞技舞台上赢得荣誉并实现个人成长。

  给有天赋的学生提供专业训练,进入专业训练后能有更好的发展,七台河市已建立起完整贯通的速滑人才培养机制。从1972年至今,50多年来七台河已形成了“特色校—基础班—重点班—省队—国家队”的“金字塔”式人才培养输送梯队模式。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梯队搭建,让“王凤祥们”有了更大的底气。

  夏季无冰期里王凤祥依然忙碌,雷打不动早上6点到校,带领队员进行陆地训练。除了上好课,夏季每天下午还要带领队员到短道速滑馆开展冰上练习。“政府派车接送孩子上冰,让基层教练员及学生有了优越的训练条件。”说起这样的便利,“我们会更加努力做好工作,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运动员。”

  为了解决教练和学校的后顾之忧,七台河市编制体教融合三年行动计划,在特色校全面推行统一师资培训、统一选材机制、统一训练计划、统一后勤保障、统一政策扶持的“五统一”培育模式,目前全市已建成短道速滑特色校17所,在训运动员超600名,人才“蓄水池”不断扩容。

  很多人看到的是王凤祥的不容易,但王凤祥觉得自己很幸运,在七台河有这样的一片教育沃土,让自己的特长得以施展,是自己的幸运,也是学生的幸运。

  新建小学为了充分发挥学校、家庭协同育人功能,邀请家长到学校参与冰上课的管理、协助孩子穿冰鞋、维护上冰秩序与安全。每年的“校园冰雪节”期间组织家长参加“雪地拔河”“雪地爬犁”等多项亲子体育活动。冬季的周末和节假日冰场对外开放,周边社区居民、家长都可以到学校滑冰。

  “短道速滑很辛苦,伴随着运动员的是伤痛随时可能发生。现在家庭条件都好了,许多家长不想、不愿孩子再受那么多的苦。”理解家长、支持家长也成为王凤祥工作的一部分,“孩子应该被我们托举成长得更好,短道速滑一圈111.12米不能成为他们的限制,他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。”

  “每次冲过终点线时,总能看见王老师站在冰场边笑着点头。他用严苛的态度、精湛的技术、藏在细节里的温柔托举着我们这些少年,让我们一步步靠近梦想。”学生王子鑫说,“他不是大英雄,却是我们心里最亮的那束光。”

  提起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短道速滑,就绕不开冰上运动教练员孟庆余。1974年他组建七台河速滑队并任主教练,把杨扬、王濛送到世界的舞台。现在七台河籍运动员获得冬奥会短道速滑金牌7枚、世界级金牌177枚、国家级金牌535枚,16次打破世界纪录,用实力擎起了中国冬奥短道速滑金牌总数的“半壁江山”。

  如今在七台河的大街小巷都有冰雪运动和短道速滑的痕迹,高大的奥运冠军之城的奖杯、威严的短道速滑冠军馆、独具特色的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和短道速滑训练馆……当不到70万人、以煤为荣的时代不再的时候,冰雪经济为这座东北小城注入了新活力。2006年孟庆余因公去世,但多年前埋下的一颗种子如今硕果累累,因此也被称为七台河短道速滑的奠基人。

  2007年,王凤祥和他的短道速滑队配合电影《破冰》剧组拍摄,他担任影片主角任程伟的速滑指导。这部以孟庆余为原型、表现短道速滑基层教练的影片,让王凤祥想起与师傅的点点滴滴。当年,他因为滑冰追随孟庆余来到七台河,耳濡目染老一辈速滑工作者的扎实作风和奉献精神。成为教练后他继承传统,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短道速滑基础训练上。

  学生单若涵说:“到了冰面,他更像上了弦的钟,一刻不停。集体训练时,他眼睛紧紧追随着每一个人,时刻提醒注意速度和节奏;每一圈下来,他都会精准地告知每个人的错误,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针对性建议,亲自做示范。”

  王凤祥总说自己是幸运的,在合适的地方遇到了合适的人,30年做自己喜欢的事。事实确实如此。从七台河市教育局和市体育局再到新建小学都创造条件鼓励“王凤祥们”大胆探索,新建小学从1985年开始推广短道速滑,历任5位校长持续接力;每年12月是新建小学的“校园冰雪节”,速滑竞赛、冰爬犁比赛、抽冰尜、冰上保龄球等让学生参与冰雪运动,到如今“校园冰雪节”已坚持了29年。七台河市教育局从2014年开始将速滑项目纳入中考,连续26年举办中小学短道速滑比赛,建立了“一月一赛事”和“一校一品,一校一特长”长效机制。七台河市体育局坚持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,从学历提升、职称评定及赛事观摩等多个角度,全面提升体育干部和教练员的能力水平。

  相互托举的区域行动、彼此成就的师徒,推动新建小学的体育人才不断输出,多年来向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,如张杰、刘秋红、康展佳、张立增、张源等。有人劝王凤祥,“什么都有了,该歇歇了”。每当这时他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我还想再多输送几个‘刘秋宏’呢!”

  或许,鲜少照顾家庭的王凤祥,如妻子嗔怪他的一句话一般:“我嫁给了你,你却娶了那块冰场。”

  站在校园里看着学生奔跑的身影,心里总是涌起一阵感动,新建小学建校60年,最珍贵的不是楼有多新、设施有多全,而是一代代师生攒下的那股“顽强拼搏,超越自我,博爱奉献,争创一流”的精神。

  我一直琢磨,学校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?想来想去还是回到“体育育人、体教融合”这条路上,让学生在跑跳中学会坚持、在竞争中懂得尊重,让读书与运动相辅相成。这不是口号,得靠人一点点去做。而王凤祥就是把这线年,他守着冰场。别人看他是在教滑冰,其实他是在教孩子怎么面对失败、怎么咬牙坚持、怎么为伙伴喝彩。他那股子对冰场的爱、对孩子的耐心,不就是“以体育人”最鲜活的样子吗?看着他带的孩子一批批长大,不只是冰滑得好,做人也正直、坚韧,我就知道,学校的理念在他这儿结出了果实。

  “以人为本,因材施教”不是一句空话,尤其在体育教学里更要落到实处。王凤祥就是最好的例子。他总说,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“绿叶”,浇水的方式不能一个样。所以在冰场上,你能看到他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调整训练方法。不光是专业训练,在日常体育课上他也有想法,让孩子在玩的时候就把身体练了、本领学了,真正做到“学知识、长本领、健身心”。

  学生在体育里不光练强了身体,更在一次次训练、一场场游戏里学会了坚持,懂得了协作——这些品格,不正是为他们人生幸福打基础的素养吗?有这样的教练,是孩子的福气,也是学校的骄傲。

  课间总能看见王凤祥与孩子凑一块儿,要么问“作业写完没”,要么讲世界冠军的故事,说人家怎么在低谷里熬过来。孩子也愿意与他掏心窝子,有什么烦恼都找他说,他成了孩子的“知心家人”。

  其实王凤祥的日子过得不宽裕,自家孩子上学要花钱,家里开销也不小,可他总是把省下来的钱往队员身上贴。训练晚了,他掏钱给孩子打车;有的家长心疼孩子想打退堂鼓,他就请家长吃饭,掏心窝子讲道理,“体育能磨性子,这对孩子一辈子都好”。

  侯家兴是单亲家庭,得了阑尾炎,王凤祥跑前跑后办入院手续,在医院守着照顾。后来孩子上初中离开时说“长大了要当您这样的老师”,我听说后眼眶都热了。

  王凤祥还专门为队员制定了《安全训练细则》,把每个训练环节的风险都想到了,家长看他这么负责,对他是一百个放心。这些年,他带出了200多名速滑队员,更重要的是,这些孩子都成了积极乐观、敢拼敢闯的人。刘秋宏、康展嘉能成为世界冠军,张利增能成为专业教练,都是“以体育人”的力量啊——孩子在冰场上追逐梦想的时候,也学会了为人生拼搏、为自己负责。

  王凤祥这样的教师,就是学校的光。用体育的力量照亮孩子的心灵,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。
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服热线:400-123-4567 传真:+86-123-4567 QQ:1234567890

Copyright © 2012-2025 爱体育- 爱体育官方网站- 爱体育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